数字乡村产品发展建议
数字乡村产品发展,首先是对需求的有效满足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在产品架构上,做好顶层设计,做好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同时,产品要增强开放性和可定制化能力,让村镇在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现信息化的同时,同国家相关数据平台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上下互动的发展机制。
1.完善功能,向办公和服务平台的方向升级
根据对乡村客户的考察,综治、管理、政务服务和党建四项功能是数字乡村的核心诉求,数字乡村产品在上述方面的功能完善和数据对接是需要进一步突破的重点方向。
综治方面,围绕基层治理重点,包括水利、防溺、防火、道路安全、治安等方向,在视频监控和预警方面完善电子围栏等场景化解决方案,结合云广播、手机通信能力等,实现自动+人工的告警、通知等快速处置。
管理方面,包括人口、土地、房产网格化管理等,纸质档案电子化是数字乡村的重要一步,数字乡村产品应尽快支持一户一档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家庭人员信息、家庭房产确权情况、土地面积及经纬度等信息,实现地图化管理。
政务服务,将基层对农民的主要服务能力嵌入产品,尤其是镇级工作界面上,应逐步实现对新农合保险、退休资格确认、补贴发放、低保申请等政务服务能力的调用,助力政府工作线上化、无纸化。
党建功能,应从村级党务自管向更广泛的上下级互动进行扩展,并与地市级组织部的本地党建平台(如湖南“红星云”)对接,实现地市层面党建工作要求的下达、展示,以及相关组织活动落实的记录和反馈,并尽量与学习强国等垂直化平台内容有接口互通。
2.从村级应用向村民级应用进行丰富,增强产品粘性
数字乡村产品不仅是为村委或乡镇提供信息化的大屏,最终需要村民的积极参与和使用,能持续为最终用户带来实际利益才能保持产品长久价值。
现有产品对村民摄像头的纳管,实现由“自管”到“共管”,在一定程度上可提升监控效果;但在用户侧,总体仍缺少有效的参与内容。后续可以通过移动端APP(如电信小翼管家)能力的加强,以及与农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提供,打造强互动式应用。
目前可扩展的粘性型内容包括积分银行、互动反馈、便民服务等。积分银行规则可由村镇制定,包括村民道德风貌、守法、垃圾处置、秸秆焚烧以及村民参与义务劳动等,相应的积分通过客户端实现便捷的查询和兑换;村民互动反馈作为自身诉求传达的有效途径,可实现基层矛盾的及早化解,减少上访等行为;便民服务则可为村务管理提供快捷通道,如疫情期间的外出与回乡申报,各类资质条件的调查表发放和资格申报等。
3.千村千面,扩展AI场景
数字乡村平台建设,需立足需求导向,循序渐进,在满足智慧化村居管理的通用能力基础上,打造更多可定制的场景化,提供更多标准化和AI能力的应用,以模块化和自由组合的方式提供,方便各村打造本村特色形象。如运营商可在文旅方面依托标志化地域风貌,推出慢直播产品,并以一定的合作模式将慢直播实现面向全国客户推送和传播;同样,在智慧农业、山林防护等方面,也可打造更多的AI应用。
同时,为增强产品的定制化程度,产品可提供多套可供选择的模板,由村委根据当前工作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增强大屏产品内容的自主配置能力,方便客户自主地对大屏页面内容进行适当的版式调整、或将重点事项设置为突出展示等。在达到规定动作的前提下,鼓励每个村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探索。
4.增强产品标准化和开放程度,提高数据互通和周边兼容性
数字乡村产品作为乡村信息化的承载平台,应预留足够的可扩展性,包括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对农村电商、菜篮子工程等更多政务、服务的对接,以及与各类智慧应用和第三方平台的对接能力,与微信等主流互联网产品渠道对接提供相关服务的界面等。同时,应增强对终端开放性的支持,如增强对用户自有摄像头及其他原有设备的兼容和支持等。
5.塑造标杆,打磨产品,快速复制
通过智慧村部或智慧县镇试点,运营商可通过驻点的方式深入村镇客户,围绕客户急难愁困,不断完善和打磨产品,真正做到“讲好故事、画好蓝图、触手可及”。而标杆村镇的建设,也较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并获得相应的标杆典型政策,同时可以对周边客户带来较好的示范效应,为各种特色乡镇进一步构建提供可复制蓝本。
6.增强属地化运营、属地化服务能力
数字乡村产品由平台厂家提供,由属地化的运营商最终提供和实现产品服务,因此属地化的运营服务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实际触达和发展程度。
平台厂家一方面应通过标准化、网元化程度的提高,尽可能降低产品软硬件设备的安装交付和调测难度,另一方面,应为本地运营商提供分级分域的产品发展质态监测和分析管理界面,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情况下,让属地运营商对主要设备和功能模块的在线状态、使用频率等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和排障,避免诸如案件发生地的视频设备故障导致不良社会影响等事件发生。
另外,使用数字乡村产品的村镇客户,也应把属地化运营和服务能力作为供应商选择的首要考虑要素之一。
本文来源:中农富通长三角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