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华丽转身”
通过物联网设备,把气象、苗情、病虫等相关数据全部接入到大数据系统中。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加上无人机扫描,形成了从卫星到地面、从宏观到微观的全方位、实时化的田间农情监测系统。哪里“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用数据说话。
——通过高光谱成像仪、植株营养素分析仪等仪器监测,经过“算法”换算出作物营养值,实施精准施肥,既确保作物产量,又保护土地。
建设数字农业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并具有农业生产作业规划、智能装备信息采集和环境因素、土壤肥力、作物生长监测等功能,可以绘制每一阶段作物长势数据图,进而科学指导生产及田间管理。
从全国范围来看,数字化正在依靠什么改造传统农业?
——数据传输通道打通: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超过98%。
——“天眼”开启:农业遥感、导航和通信卫星应用体系初步确立。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300颗,有力支撑了各行业的综合应用。农业对地监测能力的大幅提高,加速了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作物、机器“开口说话”:物联网监测设施加速推广,应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信息化专家赵春江介绍,从全国农业大数据建设来看,目前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全面启动,种业大数据、农技服务大数据建设初见成效。
大数据支撑下,我国已在黑龙江、江苏、湖南、河南、山东、四川等12个省份,建立了针对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棉、油、糖、果、菜、茶等大宗经济作物的无人农业作业试验区。苹果、大豆、棉花、茶叶、油料、天然橡胶等6个品种开展了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在相关报道中指出,中国数字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农业模式,让农业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