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 让生产不再“靠天吃饭”
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的同时,中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走进田间地头。
无土栽培、自动水肥管理、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栋10万平方米、8米多高的玻璃温室里,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挂满了密密匝匝的果实,行走其中仿佛置身“番茄森林”。这里是北京首个智慧农业设施试点,这个京津冀地区单体规模最大的国产智能连栋温室,首批产量预计达到700吨,超过普通设施农业。该试点项目,仅仅是北京发展智慧农业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按照《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方案》的“一环线三片区”空间布局,北京将构建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将达到5000亩。
天上飞着无人机,地上跑着无人车,开沟、除草、打药、采收全程机械化……在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打造的智慧果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遥感等新兴技术,帮助农户种桃。在数据的精确指导下,精耕细作、准确施肥、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经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机械完成浇水、施肥等作业。通过“电子眼”“机械手”“智慧脑”呵护大桃成长,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桃”,使得京城市民和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及时品尝到平谷鲜桃。“智慧”赋能,不仅有效提升大桃的品牌价值、促进农民增收,还持续改良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包括智慧畜牧、智慧水产等在内,如今,北京通过建成一批智慧农业园区,以点带面,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引领带动智慧农业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限制,对丰富北京市淡季农产品供应、确保“首都菜篮子”高效、安全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快速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了一批本土化品牌,使越来越多的营养又健康的农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黑龙江省,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也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原来至少需要10个人、六七台车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了。”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青龙山灌区管理站洪河分站站长何景伟说。
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的江水灌溉面积近18万亩。为解决灌区闸门距离远、数量多、难监测的问题,今年青龙山灌区管理站洪河分站首次应用灌区标准化管理平台,在14个泵站闸门安装实时数据监测及信息采集设备,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软件远程监测并调节泵站水池水位、进站压力等,还可以进行图像监视,泵站无人也能正常运行。
“智能化管理平台水位调节精度能达到厘米,以往用肉眼粗测,误差比现在大多了。”青龙山灌区管理站洪河分站工作人员杜春源说,运用这个平台,只要输入一个数据,就可以由自动控制设备启闭闸门;监测数据还可以形成云台账,帮助工作人员掌握灌区工程运行规律,在气候异常年份更好地制定应急预案。
在山东,智能传感器24小时监测大棚温湿度,种植大数据指导农户及时调整种植环境并精准滴灌……中国联通打造的物联网创新应用“大棚保”,助力3万多农户的农业生产。在重庆荣昌区,生猪大数据平台实现生猪全链条溯源管理,累计接入生猪结构化数据超300万条。
“把推动产业兴旺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说,通过提供智慧种植、智慧养殖、农村电商、智慧乡村游、农业大数据、农产品溯源等一系列服务,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1000多个产业项目。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表示,智慧农业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是聚焦行业发展需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下一步要从智慧种业、智慧农田、智慧种植、智慧畜牧、智慧渔业、智能农机和智慧农垦七个方面进行全面突破。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应用。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