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虚拟现实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2026年总体规模将超3500亿元
虚拟现实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沿方向,是数字经济的重大前瞻领域。当前全球各国抢抓虚拟现实发展机遇,纷纷出台有关虚拟现实的发展战略,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将虚拟现实列为数字经济的重点领域之一。Meta、微软、苹果、谷歌、字节跳动、腾讯、华为等国内外各大ICT企业更是加速虚拟现实产业布局。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布《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培育100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打造1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引领虚拟现实生态发展的集聚区,建成10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围绕重点垂直行业领域,推动虚拟现实和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
政策指引虚拟现实产业加速发展
2018年12月工信部印发我国首份虚拟现实产业政策《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核心技术、产品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4年来,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产业发展从“0”到“1”,虚拟现实技术体系与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代表性产品、企业、园区和城市。
面向“十四五”时期发展新要求,五部门联合出台《行动计划》,有利于统筹产业资源,明确发展目标,深入推动虚拟现实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助推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行动计划》分别从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融合应用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了5大重点任务,设置了关键技术融合创新、全产业链条供给提升、多场景应用融合推广3大重点工程,明确了主要突破方向和重大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融合应用成为本次《行动计划》的推动重点,提出要支持虚拟现实内容的多元化与规模化应用落地。
在应用推广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虚拟现实应用仍处于探索期,须突破展厅级、孤岛式、小众性、雷同化的应用示范发展瓶颈,筛选识别诸多差异化需求场景,探索落地具备潜在商业变现能力的创新应用,实现应用推广由“看上去”到“用起来”的转变,形成一批成规模、易推广、有产出、可盈利的应用示范。
同时,《行动计划》也支持各地方政府、骨干企业与行业联盟等产业力量集中打造虚拟现实先锋应用场景,鼓励UGC创作者经济,并通过资金、政策、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虚拟现实在诸多行业的规模落地,“让能跑的先跑起来”。
虚拟现实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生活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在生产生活诸多领域看到虚拟现实技术的身影。在工业生产场景,针对产品复杂度的不断提升、技能娴熟工人的紧缺、设计开发与规划生产的协同、营销与销售绩效的压力等问题,虚拟现实可为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销售、运营维护等人员连接起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多元数据获取洞察的能力与水平。例如亮风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为重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三一集团打造了AR远程售后智能检修服务,同时为航空行业国产C919关键适航取证环节提供AR远程目击试验和AR远程审查等。
在融合媒体场景,针对传统文娱体验互动性有限、社交性不足、体验形式单一等现状,虚拟现实支持融合型、分享型和沉浸型数字内容与服务,打造信息消费升级版,培育中高端消费领域新增长点。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完成在文旅场景中三个方面的结合与创新。一是虚实融合沉浸式的场景互动。如博物馆打造沉浸式观展,游客可以与虚拟人物实时交互,实现智能导览、展品交互等。二是文创内容、民间艺术的展示。如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民族特色文化,让非遗“活”起来。三是打造更具张力的IP文化。结合数字藏品等形式,挖掘新的商业模式,完成从虚实空间到虚实消费的融合。
在应急安全场景,指挥中心基于海量视频监控信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得异常信息,更加高效地向现场人员下达管理指令;身在人物现场的一线人员,基于AR眼镜快速完成人脸识别、车辆身份的快速采集以提高信息核查效率。
《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演艺娱乐、安全应急、残障辅助、智慧城市10个领域的融合应用,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初步形成“虚拟现实﹢”规模应用,这为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与生产生活进一步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专家表示,预计未来5年,虚拟现实终端将会变得更轻、更小、更智能、更沉浸,用户体验由当前部分沉浸向深度沉浸跃进,产业发展将步入规模上量与生态繁荣阶段。
来源:人民邮电报